Rss & SiteMap

仁合公益与法律研究中心 http://www.bjlaw.org

北京律师|北京律师事务所|北京律师咨询|北京律师网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

1楼
law-credit 发表于:2010-11-7 21:46:51
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

来源: 北京日报     日期: 2010-11-04

 

 为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制定本意见。

  一、发挥优势,进一步明确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及原则目标

  1.首都功能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是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也是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国际城市形象集中体现的重要地区,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保护古都风貌的历史任务更加紧迫,人民群众的文化期待更加迫切,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责任更加重大。大力推动核心区文化发展是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迫切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充分保护挖掘利用核心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推动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目标,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核心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旧城整体保护,挖掘文化内涵,展现文化魅力,传承文化财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作出贡献。

  3.推动核心区文化发展的原则:坚持整体规划、综合发展,统筹规划古都风貌保护、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整体合力;坚持传承历史、特色发展,在坚决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实施保护性利用,在挖掘和利用中弘扬传承历史文化;坚持调整结构、创新发展,把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文化事业统筹起来,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发挥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形态,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4.推动核心区文化发展的目标:通过保护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使核心区成为中国文化和古都风貌的展示区。

  具体目标是:

  ——古都风貌保护利用实现重大突破。实施旧城整体保护,在旧城地区,一般不再安排重大建设项目,现有历史文化保护区不再进行拆建,“十二五”期末,具备利用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完成修缮腾退工作。有效实施人口疏解,在缓解旧城人口压力的基础上,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发展模式。

  ——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面提升,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到“十二五”期末,数字图书馆服务实现社区全覆盖,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全面建成设施先进、覆盖广泛、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8%,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核心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重大文化活动实现品牌化发展,创办一系列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活动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节庆活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活动组织体系,核心区的文化影响力、辐射力显著增强。

  5.核心区文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核、一线、两园、多街区,通过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充分体现核心区的文化魅力。“一核”即以紫禁城为核心的皇城文化区。“一线”即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通过实施规划改造,优化产业布局,在建筑形制、人文景观、产业业态等多方面再现古都风貌。“两园”即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园和雍和园,作为高新技术和文化紧密结合的产业园区,两园要通过发展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对接现代文化的辐射区。“多街区”即以孔庙、国子监为中心的国学文化展示区,以天桥为中心的演艺文化区,以前门、大栅栏、琉璃厂为中心的民俗文化展示区,以安徽会馆、湖广会馆为中心的会馆文化传承区,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为中心的出版文化区,以什刹海、南锣鼓巷为中心的四合院休闲文化区,以龙潭湖为中心的体育文化区等。

  二、科学规划,大力推进文化功能街区建设

  6.按照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整体风貌、发挥区域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文化功能街区。形成传统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演艺文化、出版文化、体育文化等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文化街区,使之成为传承历史文化、丰富群众生活、带动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引擎。

  7.传统文化区。以文化遗产保护、复兴为目的,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建设传统文化区。

  ——对鼓楼—地安门、前门—永定门段的中轴路统一规划建设古都传统文化景观,对传统商业店铺按历史风貌升级改造,恢复中轴两个主要地段的历史文脉,综合沿线文化、商业要素,开发“北京中轴旅游线”。

  ——对孔庙、国子监进行文化功能复兴,修建高规格、高品位、高质量的“进士题名碑展示廊”和“十三经碑林展示廊”,进一步提升文物环境和基础设施品质,建设世界儒学研究、传播中心,举办有影响力的弘扬国学活动,传承国学文化。

  ——提升琉璃厂—大栅栏街区功能,贯通大栅栏、琉璃厂,改善基础设施环境,扶持百年老店发展,加快台湾会馆、琉璃厂艺术大厦、国家艺术品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传统商业,大力发展艺术品鉴赏、交易业,打造国家级诗书画印鉴赏交易中心,给特色鲜明的老文化街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8.四合院休闲文化区。以保留四合院建筑风格为重点,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形成传统风貌、现代设施和时尚内容相融合的休闲文化区。

  ——加强什刹海周边区域历史风貌保护,进一步充实文化内涵,丰富商业业态,实现环湖一带向区域内部渗透发展,建成展现北京旧城人居环境,集文化旅游、特色商业、历史风貌传承等功能为一体的什刹海景区。

  ——推动南锣鼓巷周边的规划建设,在保护原有胡同肌理的基础上,整治修缮四合院建筑,再现古都城市中心繁荣景象。不断充实文化业态,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和影响力,衔接玉河街区的利用,建成集民俗文化体验、创意设计、文化演艺、休闲娱乐等业态于一体的辐射周边的南锣鼓巷文化街区。

  9.演艺博览文化区。依托现有剧场和博物馆资源,融合多元文化要素,规划建设汇集高雅文化、民族文化、大众文化三个层次的演艺集聚区和博物馆群。

  ——以国家大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北京音乐厅、首都剧场、中国儿童剧场为中心,改造提升现有剧场设施,引进国际、国内最高水准的演出团体和优秀剧目,建设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艺术演出阵地,面向国际国内高端演出市场,推动国际文化交流。

  ——以天桥地区为中心,整合存量剧场资源,加大新建剧场的投资力度,沿南中轴线规划建设演艺产业集聚区。整合盘活天桥剧场、老舍茶馆等十余处存量演出场所,投资新建天桥表演艺术中心、东方演艺城大型剧场和多个小剧场,形成近百万平米的剧场群,建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国家级文化演艺集聚区。

  ——以安徽会馆、湖广会馆为中心,利用百余处会馆遗址,规划建设博物馆、文艺演出场所及其他文化场所。举办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及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高端文化展览,形成集中反映古都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群体。

  10.出版文化区。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三家有百年历史的图书出版机构为核心,以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东方出版社为依托,利用东四一带国家出版资源聚集的优势,形成展示百年出版历史进程、代表国家出版最高水平的出版文化区。以中国出版集团、新华书店、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北京出版集团、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为依托,做大做强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力争形成国家级出版创意产业示范区。

  11.体育文化区。以龙潭湖为中心,形成集体育产业总部、体育研发机构和体育报刊出版、体育运动休闲为一体的体育特色产业区。大力发展体育产品研发展示、赛事策划组织、体育商务等产业。

  三、保护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辐射作用

  12.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充分挖掘文物景观、名人故居、四合院等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对年久失修、濒临毁损的文物,进行抢救性修缮。对具备开发利用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在恢复原有文物价值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社会功能。支持一批文化经纪机构、文化经营公司开展名人故居、四合院的挖掘利用工作,条件成熟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13.抢救腾退修缮名人故居,挖掘历史资料,开展普及宣传,出版北京名人故居录、名人故事集,增强名人故居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名人故居实施保护性利用,优先对梅兰芳、齐白石、曹雪芹、老舍等世界级名人故居进行合理利用,建立展陈改造的示范点,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丰富展示内容,创新展现形式,提升展陈水平。按照“四有”,即“有标识、有讲解、有展示、有多媒体”的工作要求,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化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开发名人故居的教育、旅游功能,设计开发“北京名人故居游”旅游线路,开展有针对性的旅游线路营销。配合中小学教学,策划“北京名人故居现场课”,运用多种形式创造名人故居利用的新途径。

  14.加强对旧城胡同、四合院的保护利用。对旧城平房区四合院重点是挂牌四合院进行修缮,为保护利用创造条件。对旅游景区、文物景点周边的胡同进行美化升级,对有历史特色的胡同进行功能性恢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胡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形成以点带面联动发展的良性机制。科学设计胡同游线路,挖掘旅游资源,增强胡同、四合院的民俗文化品质,提升胡同游的体验价值。

  四、改善服务,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15.按照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实用高效的原则,完善核心区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建设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图书大厦二期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辐射带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加强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根据区域人口规模确定服务半径,形成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继续推进核心区电影院建设,支持已建影院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升级。运用在线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源,创建数字化、现代化的社区文化站,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和利用率。

  16.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率先配备社区文化组织员,增强对文化活动的组织指导。在做好“百姓周末大舞台”等惠民演出活动的基础上,策划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低票价政策,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公共文化资源集成平台,通过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传输文化信息、策划文化活动、满足文化消费,大幅提高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实用性。大力发展繁荣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鼓励支持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17.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栅栏地区策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推广中心,集中展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创新保护和传承机制,对适合产业化运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组织文化研究机构、市场营销力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传承开发,形成新的传承活力。增强老字号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化运作能力。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推动老字号企业体制机制创新,走品牌保护和现代商业协同发展之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有效培养机制,推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建设。

  五、占领高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8.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发挥国际交流、科技、信息、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与核心区功能相适应、与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地区特色相一致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在巩固发展传统优势行业的同时,创新文化业态,增强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核心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文化功能街区建设、古都风貌保护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19.建设一批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北京DRC(设计资源协作design resource cooperation)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前门历史文化产业集聚区、天桥演艺区等国家级和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鼓励支持天宁寺(北京第二热电厂)文化创意园、报国寺古玩收藏艺术品交易区、马连道茶文化展销精品区、两广路现代传媒产业带等区级重点集聚区发展,引导培育以历史文化、工业遗存为载体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兴起,在具备认定条件后,提升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支持集聚区内文化创意企业、文化中介组织做大做强,大力培育和引进骨干文化企业,积极吸引中央单位新办文化企业、重点文化项目落户,提升集聚区影响力和辐射力。

  20.巩固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行业。发挥文艺团体、演出场所汇集的优势,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具备国际水准、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民族文化、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精品。积极引进高水准的文艺演出团体、演出剧目,发展壮大演出市场。发展小剧场演出,鼓励建设新的小剧场,努力打造全面展现首都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时尚活力的演艺文化核心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细分旅游市场,策划面向不同受众的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把文化旅游与文化功能街区规划建设、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相结合,提升文化旅游的体验价值。

  21.大力发展设计策展、传媒广告、信息咨询服务等以文化为内涵、科技为手段的新兴行业。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园和雍和园,发展工业设计、展览策划、动漫网游等适合核心区发展的高端业态。培育“红星奖”的国际知名度,打造“北京设计”品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融合的产业平台。进一步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机构落户,汇聚国内设计顶尖品牌,推动首都设计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依托核心区国家、市属、民营的报刊、广电媒体资源,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传媒广告业,培育引进一批骨干企业,在广告创意、节目策划等环节形成核心竞争力,抢占产业高端。

  22.积极推进文化商务、文化金融、文化休闲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王府井、前门、西单、东单等大型商业街的文化改造,增加传统文化特色,吸引国内外高端商业品牌入驻,办好“北京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大栅栏传统商业文化节”和“西单时尚休闲购物节”,提升商业街区的文化价值。发挥核心区金融机构、企业总部聚集优势,推动建设全国文化产业资本市场,促进金融企业与文化企业的对接。鼓励发展以文化为内涵的休闲娱乐、体育、餐饮、时尚等行业,提升多种产业业态的文化影响力。

  23.加快建设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要素市场。大力推进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依托北京产权交易所的资源优势,在核心区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继续巩固扩大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中国设计交易市场的影响力,完善平台的信息采集、交易、融资功能,探索开展无形资产评估、担保等业务,围绕产业链延伸服务,更好满足交易需求。

  六、扩大开放,大幅提高国际文化影响力

  24.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强化国际交往职能。加快建设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高品质、多样化、满足不同需求的文化设施,大力吸引国际文化机构、文化项目落户,不断增强核心区的国际文化影响力。

  25.以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为核心,办好国际性文化活动。科学利用有重要影响力的文物景观,策划国际、国家及市级重点文化活动,激发历史文化活力。利用博物馆展示平台引进国际知名博物馆的高端展览项目,办好北京国际音乐节、国际戏剧节、国际旅游节等品牌活动,着力打造国际电影季、国际摄影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国际性活动,组织好什刹海旅游文化节、景山合唱节、世界华人华侨与港澳同胞历代帝王庙拜谒、北京金融街花车巡游等一批特色文化活动,提升北京作为国际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26.以展示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办好传统特色文化活动。策划推出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办好北京传统文化演出季、宣南文化节等传统文化活动。推广节庆文化,将现代文化活动与传统民族节日相结合,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提升春节庙会、清明诗会、端午赛龙舟、中秋文化节的组织水平,吸引北京友好城市和有相同节庆国家的文化组织参加。在夏至时令策划举办“皇城夏至露天音乐会”。利用2012年北京建城860周年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时点,推出大型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首都世界城市建设充实文化内涵。

  七、加强领导,健全加快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27.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委办局分工负责,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推动旧城整体保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支持成立产业促进机构、行业组织等,共同推进核心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强调查研究,编制“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文化事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专项规划,科学指导文化发展。

  28.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将文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评价区域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考核力度,强化层级管理,建立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促进文化发展的职责,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简化办事程序,为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

  29.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设立区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为市级专项资金配套,对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支持。

  30.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发展合力。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疏通社会捐助渠道,探索建立文物保护基金、文化发展基金,拓宽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开放社会资源,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历史名城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大文化活动组织等,进一步增强文化市场活力,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化发展格局。

  31.重视培养引进,强化人才支撑。利用北京市教育资源,加强文化人才培养,落实市政府关于鼓励和吸引海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巩固核心区人才资源优势。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打破所有制、区域界限,汇集体制内外、区域内外的智力资源,以先进的市场经验、管理才能、专业技术助推核心区的文化发展,为核心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6-2019 bjlaw.org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1514 s, 2 queries.